为了深切唤起同学们对粮食的珍视之情,智能工程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于2024年12月18日精心策划并实施了“智益行”科普志愿服务项目的劳动教育篇章。与以往户外实践活动的模式不同,此次活动独辟蹊径,将阵地转移至室内,借助精彩的PPT演示、鲜活的视频素材以及热烈积极的互动问答,为参与者们打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劳动教育盛宴,在有限的空间内“耕耘”出一片知识的沃土,“播种”下梦想的种子。

活动启幕之际,灯光缓缓暗下,大屏幕骤然亮起,一连串精心设计的PPT页面缓缓铺陈开来。从远古时期简陋却充满智慧的农耕工具——耒耜,到现代农业科技下广袤无垠、井然有序的智慧农田;从烈日炙烤下农民弯腰劳作的经典身影,到科研人员在实验室中专注培育无土栽培作物的场景,这些画面跨越千年的时光,横跨万里的空间,全方位地展现了劳动在历史长河中的形态变迁与价值提升。同学们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沉浸于劳动发展的宏伟史诗之中。

紧接其后,一段段精心剪辑的视频粉墨登场。视频里,无人机在广袤田地上空盘旋,精准测绘土地肥力与作物长势;自动化播种机、收割机轰鸣驰骋,颗粒归仓背后是科技赋能高效劳动的力与美。特写镜头下,智能温室中传感器闪烁微光,实时调控温湿度、光照强度,为娇嫩幼苗营造最佳生长环境,智能滴灌系统如灵动脉络,精准输水,无丝毫浪费,这般现代农业“科幻”场景令同学们惊叹不已,直观感受到科技创新为劳动注入的磅礴动力,也悄然拓宽专业视野,启迪智能工程专业知识与农业应用结合新思路。

最热烈当属提问环节。“大家思考一下,若要为校园菜园设计一套简易智能灌溉装置,需运用哪些传感器原理?”问题一经抛出,如石子入湖,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迅速开启头脑风暴,踊跃举手,从水位传感器的电容变化原理,到土壤湿度传感器的电阻检测机制,再到温度传感器对水温调控影响植物吸收水分效率的关联分析,各抒己见,思维碰撞火花四溅。志愿者们适时引导点评,补充完善,将理论知识深度剖析,确保每个疑惑点都迎刃而解,让知识在互动中扎实沉淀。


虽无户外挥锹洒汗,但这场室内活动以知识为犁,思想作种,深耕同学们心田。智能工程学院巧用新颖形式,打破传统劳育边界,于脑力激荡间,培育懂劳动、爱劳动且具创新思维的智能时代新苗,为校园文化注入劳育与智育融合新活力,助力学子怀揣科技助力劳动之梦,稳健迈向未来征程,待明日以专业所学,躬身实践,真真切切耕耘广袤大地,收获满仓硕果。
撰稿:马诚阳 王文娟
摄影:廉宗喆 王 存
供稿:智能工程学院团总支青年志愿者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