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上午,泰山科技学院艺术传媒学院“乡村100绘”基层赋能实践团联合东湖社区,在社区文化广场隆重举办庆“七一”文艺演出活动。老党员、社区工作人员、青年志愿者们与居民群众一同,用红歌、舞蹈、戏曲为党的生日送上最深情的祝福。

筹备中的青春担当
为办好这场别具意义的“庆七一”文艺汇演,志愿者团队早早投入到前期策划之中。从节目流程的设计到舞台区分的构想,从演员顺序的编排到现场应急预案的制定,每一步都凝结着志愿者们的智慧与心血。在一次次方案修改中,他们与社区工作人员通力协作,力求将红色主题与群众热情完美融合,真正做到“群众演、群众看、群众乐”。“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演出,而是一场向党献礼的仪式,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志愿者张晓晗坚定地说。
演出前一日,志愿者们在雨停之后进入场地,开展布置工作。他们有的举梯挂横幅,有的来回搬运音响设备和观众椅位。整个广场上处处可见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红马甲在阳光下闪耀着青春光芒。每一块地贴、每一串气球、每一面红旗都经过细致摆放,只为营造出庄重热烈的庆典氛围。志愿者孙晓萱说:“虽然衣服湿透了,但一想到这是为党的生日布置的舞台,心里就特别有劲。”



红歌里的信仰传承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铿锵唱响,老党员、社区与物业工作人员共同登台,掷地有声的歌声在空中回荡,为整场文艺汇演揭开帷幕,也唱响了信仰的初心。紧随其后的《毛主席来到咱农庄》,将观众带入那个热火朝天的年代,大家心潮澎湃,不自觉跟着旋律轻轻哼唱。老中青三代用歌声接续红色基因,传递对党的热爱与感恩。


歌舞中的时代礼赞
舞蹈《毛主席的光辉》如同流动的画卷在舞台铺展,荣如萍等多位居民用轻盈曼妙的舞姿,演绎出伟人精神照耀下的奋斗印记。《手心里有你》则宛如一封深情的家书,诠释出那份如手心宝贝般的珍视。这些舞蹈不仅打动人心,更将理想与信仰通过艺术的形式娓娓道来,令人动容。而后戏曲唱段《绣红旗》《沁园春·雪》轮番登场,展现出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悠扬婉转的豫剧唱腔中,《沁园春·雪》的磅礴气势与戏歌完美融合,带来耳目一新的体验;刘建红老师一人独挑大梁,用声腔讲述家国情怀,台下观众频频点头、报以掌声。




志愿者的深情歌唱
来自泰山科技学院的青年志愿者张萌独自走上舞台,轻声唱起《我和我的祖国》。她的声音温柔而坚定,情感饱满,字字句句仿佛在诉说一代青年对祖国的赤诚热爱。演唱过程中,台下几位老人眼眶泛红,眼中满是共鸣与自豪;一些社区群众悄悄举起手机,记录下这一感人瞬间。歌声在广场上空中久久回荡,也成为整场演出的情感高潮。张萌用一曲独唱,为党的生日送上最动人的青春祝福。


“妈妈,姐姐在唱《我和我的祖国》,我也会唱!”一位三岁的小女孩也在跟着合唱,童稚的声音格外动人。她的母亲则感慨地说:“这种活动对孩子影响特别大,比动画片还生动,她第一次知道7月1号是党的生日。”

“庆七一汇演”落下帷幕。歌声中饱含信仰,灯光中折射希望,不仅弘扬了红色精神,也拉近了泰山科技学院艺术传媒学院与东湖社区、青年志愿者与老党员们的距离。这是一场跨越代际的文化交融,一次情感与信仰的深度对话,更是一次关于理想、责任与奋斗的时代回响。

红马甲有话说
“早上7点到岗,下午2点撤场,说实话真的挺累,但看到社区居民那么开心,作为志愿者的我们觉得很值。这不仅是我们为社区带来的一场文艺演出,更是我们青年志愿者用实际行动为党献上的一份生日礼物!”
——吕佳桐(海右书院/艺术传媒学院)
“我站上舞台,唱出‘我和我的祖国’,一眼望去,老党员们红着眼圈,轻轻跟着哼唱,那一刻真的很激动。平时我也参与不少校园演出,但这是第一次站在社区的舞台上,为党的生日献唱,我们把热爱唱出来,也从掌声里感受到了青年的责任。”
——张萌(海右书院/艺术传媒学院)
(供稿:艺术传媒学院“乡村100绘”基层赋能实践团 撰稿:孙毅然 摄影:王岳文 王瑞 管彤语 孙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