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要闻  >  正文

艺托邦沙龙第27期:“文字表达与电影表达的AB面——流浪地球从1到2”沙龙活动

时间:2023-02-28 14:42:17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春风悄然拂过明湖,泛起粼粼水波;午后的暖阳下,同学们结伴来到明湖侧畔的海右书院“幻想文化”诗学空间,参加蓬莱科幻学院与电影评论中心联合举办的“艺托邦沙龙”系列讲座第27期“文字表达与电影表达的AB面——流浪地球从1到2”。在这里,一场关于科幻、电影、未来的对话正在拉开帷幕。蓬莱科幻学院和电影评论中心的40多位师生齐聚一堂,中国新商科大学集团联席董事长彭鸿斌博士、陈晓莉女士、集团董事会及学校有关领导莅临参与了活动并与师生展开热烈的探讨。

伴随着蓬莱科幻学院杨平老师与电影评论中心李一囡老师的开场,同学们的注意力瞬间被精心设计的互动游戏吸引。“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影是那部?”“‘机器人三大定理’是哪位科幻作家提出的概念?”“电影《流浪地球2》中人工智能的最新版本是什么?”……基于小程序设计的科幻有奖知识问答新颖而有趣,同学们纷纷拿出手机进行扫码答题。一轮轮激烈的抢答过后,得分最高的3名同学获得了蓬莱科幻学院的原创文创奖品。精心设计的明信片、文件包,充满科幻元素的口罩、鼠标垫……让戚皓禹、刘佳豪、丁继尧同学十分惊喜。

两位主持人介绍活动主题后,沙龙活动正式开始。主持人谈及寒假中热播的影视剧,在这个《狂飙》火爆千家万户的新春,其实有两部重量级的科幻题材影视作品——《三体》《流浪地球2》异军突起,在观众们的视野中占得一席之地。接下来,蓬莱科幻学院与电影评论中心的老师,从文学的影视化改编、技术进步对电影呈现方式的影响、科幻电影的中国意识等角度,纷纷展开发言,师生共同进行了氛围热烈的探讨。

为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影片基本内容,电影评论中心孙惠老师从类型和情感两个角度,谈到《流浪地球2》打破了类型电影的独特藩篱,“不烧脑”的做法非常成功;又运用凌驾于类型之上的元素——情感,用无处不在的亲情、友情、师徒情、战友情,恰到好处地迎合了观众。于子晨老师谈到《流浪地球2》虽然是续集,却可看做上一部电影的前传,几条剧情线设计精彩而又合情合理,体现了“安土重迁,心系家园”的精神实质。科幻点燃梦想,这样的“点火”,为星际太空留下了一首具有东方内核的中国科幻史诗。

谈到几部影片的音乐和音效设计,于嘉荣老师认为在“流浪地球”系列中,声音设计的定位是为故事服务,因此在声音创作的美学探索上采用的是“朴素”与“克制”的方法,以符合观众内心需求,以全面调动观众的情绪与情感。在《三体》中大量采用音乐性音效是其优点,但存在重复多次出现且部分音效场景信息量超载的情况。接下来她比较了《流浪地球》与《三体》中音乐特色的不同,并分享了人工智能技术参与的情况。

彭鸿斌董事长被师生们热烈的氛围所感染,也饶有兴趣地举起“我有一个想法”的卡通手牌,就《流浪地球》《三体》等科幻电影进行探讨。

董事长谈到近期科幻影视剧的持续热度引人关注,电视剧《三体》是近年来比较吸引自己的、仅有的两部国产电视剧之一。这部剧整体制作精良,音乐音效也颇具特色,一些人物形象令人印象深刻。例如剧中的史强,是与大众传统认知中的警察形象大相径庭的,带一点痞气,很仗义,同时也不失权威感,塑造得十分成功。他提及“《三体》电视剧剧情丰富,但是否整体节奏偏慢?”“为何在收集信息不足时,各国已经成立了‘联合司令部?’”“智子在影片中的表现已经接近于超能力,为什么未能及时挽救自己人?”“黑暗森林法则,在全宇宙的尺度上,是否真的成立?”……一系列细致而具体的问题,引发了师生们的新一轮探讨。

针对董事长提出的问题,蓬莱科幻学院首席科幻作家杨平老师谈到“黑暗森林”法则其实是针对“费米佯谬”的一种可能性的解释。“费米佯谬”简单地说,就是探讨“外星人究竟在哪儿?”如果它们真的存在,那么它们肯定早已光临地球,除非有些非常关键的因素阻碍了它们。游者老师补充说科幻是一种探讨“可能性”的文学,而《三体》原著作者刘慈欣本人也谈过“黑暗森林”是对宇宙的设想中最黑暗、最糟的一种。宇宙是存在各种可能的,“黑暗森林”只是可能性之一。

蓬莱科幻学院作家游者老师谈到,《三体》中的外星人不像以往的故事中那样,它们科技水平很高,但物质匮乏,环境恶劣,而且担心地球科技赶上自己。“智子”的功能比较有限,它能用超越常理之外的现象逼疯对科学理论特别痴迷的人,例如科学家,但对普通人效果大打折扣。随后,游者老师掏出一块精致的怀表。原来,他是要借此向同学们讲解太空电梯构想的基本原理——离心力与万有引力的平衡。上世70年代,科幻大师阿瑟·克拉克已在自己的作品中对太空电梯做过详细描述,直至今日,许多动漫和游戏都沿用了这一概念。《流浪地球2》剧组独具匠心,特意设计了太空电梯远端用于配重的平衡锤,使得空间站燃烧坠落的一幕变得更为可信、合理。

彭鸿斌董事长感叹,《流浪地球2》出现是令人欣喜的,证明了中国人可以拍出好的科幻电影。但是在90年代,美国已经出现了诸如《天地大冲撞》《世界末日》《独立日》《冰海陷落》等优秀科幻电影,在《流浪地球2》中可以看到美国大片的影响和借鉴。同学们应该多看、多欣赏优秀的电影,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这样才能认识何为真正的创新。例如说目前讨论较多的“数字生命体”,在很多年前的国外电影中已经有了类似的创意。一个人在现实中已经死去,但是将自己的思维通过高压电旁的机器上传到电脑空间中。在马斯克做脑机接口的概念之前几十年,数字生命的概念就早已出现了。所以说,当一个人的知识增长到一定层次时,视野就变得广博,会看到更多的东西。中国的科幻电影还有比较长的道路要走,我们应该正视这种中国在电影工业方面与国外的差距,这样才可以在未来取得更长足的进步。

随着“《流浪地球2》中的数字生命体计划是否可行?”这一话题的抛出,很快,支持“流浪地球派”和支持“数字生命派”的师生分为了不同阵营,在场的师生针对这一话题热烈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电影评论中心刘晨老师表示自己是“流浪地球派”的支持者,数字生命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在场参与活动的大部分同学都支持“流浪地球”计划,他们感到上传到虚拟空间的人类不算是真正的人类。苏祺同学则发言,认为生命的本质本身就是保留遗传信息,将生命本身的意义保留也是对于人类以外其他生命的尊重……

蓬莱科幻学院陈希老师、徐进贤老师,电影评论中心乔丹雯老师分别就“技术进步对电影呈现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科幻学院孙继凯老师、电影评论中心刘晨、冯雯艳老师则就科幻与现实的朦胧感等话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同学们也纷纷大胆举手,积极表达,谈出了属于自己的看法。

不知不觉间,近两个小时的活动,已经在热烈的探讨中走向尾声。科幻、文学、电影的探讨还在继续,同学们已经开始期待,未来能够再次相约海右书院,一同畅谈未来,进行想象力的延展与探讨。

供稿:蓬莱科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