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正文

双师课堂|解读《湮灭》中的哲学与神话

时间:2023-06-07 10:30:39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可能很多同学没听过《湮灭》,但你一定知道《三体》。是的,《湮灭》这部电影改编自小说《遗落的南境》第一部,而正是《遗落的南境》三部曲在与《三体》的角逐中,最终获得2014年星云奖。这部作品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同学们带着这样的疑问进入了课堂。

6月6日下午,在《从小说到电影》的课堂上,电影评论中心李雅宁老师邀请通识教学部的李海东老师一起,从哲学与神话的角度对《湮灭》这部电影进行了多层次解读。

课堂开始,李海东老师创新性地将生物学中的“细胞分裂”与老子“道生万物”的世界观相结合,让同学们从哲学的角度再次审视《湮灭》中“闪晃”这一设定。“闪晃”即“逆道”,这里面的所有生物都是逆天道而生长。李老师向同学们抛出问题,为什么一部科幻惊悚电影,在开头部分却要展现莉娜和凯恩之间的情感纠葛?同学们对此展开思考。李老师循循诱导,提到人对于事物的理解源自两个方面,一是事物本身,二是人的主观性视角,即“人是万物的尺度”。李老师以阿Q精神胜利法为切入点,阐释了“闪光”中的“美”由变异而来,是虚无飘渺之物。与之相对,“闪光”中更多的“丑”也被赤裸裸地展现出来。最近杭州一位丧子的母亲跳楼。电影中提到,几乎所有人都有广义的自我毁灭的冲动,李老师认为,这种冲动根源于受伤者的内心已经折射和变异了现实世界,而“闪光”这一湮灭世界就是对受伤者心灵的隐喻。

《湮灭》在探讨着人类是否能超越海夫里克极限,达至永生。人的癌细胞有着无限繁殖的能力,“闪晃”区域使人湮灭,同时也能使人得到永生。电影中“为了出去,我们要继续深入”这句台词,正是鼓励人们面对苦难时,选择勇敢面对的另一条路,另一条通过湮灭、走向新生的路。苦难是人生永恒的主题,如果人们能积极面对,那生活则会达到一种“生与灭”相平衡、相转换的状态。

李雅宁老师接着从神话角度入手,把“湮灭”这一过程与克苏鲁神话相联系,带着同学们领略了《湮灭》中的克苏鲁概念表达。一提到“克苏鲁”,同学们首先想到的是章鱼、粘液、巨大的怪物等等,这也是克系表达的主题所在,即“人类最原始的情感是恐惧,而最原始的恐惧是未知”。克苏鲁神话也是利用了人类对于未知的探索与畏惧,来营造这种恐怖气氛。《湮灭》中更是处处体现着克系风格,比如生物的怪异组合、人类作为动物与植物之间的概念混淆,最后还是归结到人对于自身的认识这一哲学终极命题中。人的生命不息,最终化为粒子,回归到无穷无尽的、充满未知的宇宙中去。

在这堂课中,两位老师不同角度的解读,在学生们脑海中形成不同观点的交流与碰撞,为他们带来了全新的电影认知体验。在电影课堂上其实需要更多这种思维的碰撞,这样才能够体现电影带来的思考价值。


电影评论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