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9日,泰山科技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敢当石韵·文化探源”队21名师生,奔赴泰安市沙岭村的石敢当小镇。一场不期而遇的大雨,不仅未能浇熄队员们的热情,反而为这场沉浸式的文化寻源之行增添了别样意境。群山环抱的石敢当小镇,古朴的石屋、蜿蜒的石径在雨水的冲刷下更显厚重沧桑。队员们撑着伞,踏着湿滑光亮的石板路前行。每一步前行,仿佛都在叩响历史之门,对即将揭幕的“石敢当”文化奥秘充满期待。此行的核心目的地——泰山石敢当文博馆,为队员们打开了尘封的历史。馆内陈列丰富,从古朴石碑到精美石雕,无不诉说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在泰山石敢当文博馆工作人员付老师的专业导览下,一场生动的文化课徐徐展开。
雨润石径,探寻“敢当”足迹



“‘泰山石敢当’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核心价值在于承载着人们对平安、吉祥的永恒祈愿。”付老师详细介绍了石敢当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讲述了石敢当如何在岁月的长河中,从简单的信仰符号逐渐演变成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民俗现象。“自古至今,‘石’的坚韧与‘敢当’的勇毅相结合,使其成为民间广泛信仰的辟邪、镇宅、护佑象征。它不仅是一个文化符号,更是中华民族精神信仰与美好生活追求的生动体现。无论是普通百姓的房前屋后,还是一些重要的建筑旁,都常常能见到泰山石敢当的身影。”敢当书院长期依托石敢当文化为支撑,通过书院社区平台,开展文化传承与育人工作。此次参访石敢当文博馆,使书院师生得以直面历史、深化认知,从而更有效地传承与弘扬这一文化瑰宝。
文博探秘,解码“敢当”真义



志愿者们专注地聆听讲解,并不时提出问题,与付老师进行深入交流。敢当书院/行政管理学院的张睿宸问道:“石敢当文化最核心的象征意义是什么?”付老师精辟总结:“它象征着人们对抵御灾祸、守护家园安宁的深层心理需求与坚定勇气。”队员们专注聆听,仔细观察展品上的纹饰与文字,感受着跨越时空的匠心与智慧。敢当书院/淬炼商学院的李秀佥感慨道:“雨中漫步石径,沉浸文博馆中,这种体验让我对石敢当文化有了颠覆性的全新认知,感受特别深刻。”
学以致用,讲好“敢当”故事




在付老师讲解的间隙及结束后,实践团成员们掌握了些知识脉络,她涟漪主动走向文博馆丰富的馆藏区,凝神研究不同年代的石敢当拓片,深受启发。她看到馆内有其他参观的游客对展品充满好奇时,主动走上前去,落落大方地承担起临时“文化使者”的角色。她结合自己刚刚梳理的脉络,指着具体的代表性展品,向游客们娓娓道来:“从最初简单的石敢当石碑,到后来融入了更多艺术元素和文化寓意的雕刻,泰山石敢当文化不断传承与创新,在岁月的长河中焕发出勃勃生机。”她的讲解逻辑清晰、语言生动,将厚重的历史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故事,吸引了周围游客驻足聆听,并不时有人点头赞许或提出疑问,她都一一耐心解答。




雨声渐歇,石敢当小镇的探寻之旅画上句点,但文化传承的使命在队员们心中刚刚启程。这场浸润着雨意的寻访,揭开了“泰山石敢当”的神秘面纱,更让学子们触摸到其背后厚重的精神内核,面对困难时“敢当”无畏的勇气象征。“敢当石韵·文化探源”队也将带着这份凝结于烟雨古径、铭刻于千年文脉的“敢当”精神,扎根田野,将以“敢当”之名,勇担使命,在服务社会的第一线,让这份承载着民族智慧与精神底色的古老文化,在敢当青年的手中焕发生机。
有“敢”而发:
在来石敢当小镇之前,我对“石敢当”的印象挺模糊的,就觉得大概是门口立块石头,图个吉利的老说法。这一趟冒雨来沙岭村,真的颠覆了我的认知,刚踏入小镇,随处可见形态各异的石敢当石碑像是小镇的“守护者”。听着付老师热情地给我们讲石敢当的故事,说它能辟邪镇宅,保佑一方平安。过去,我只把这些当作传说,可在这儿,我看到的是“活”在村民生活里的石敢当。作为敢当人,我要将这份充满温度与力量的文化传递出去。”
——敢当书院/远景学院郭红珊
在文博馆里,付老师讲“石”的坚韧和“敢当”的勇毅,一下子戳中了我。看着那些历经风雨、刻着岁月痕迹的老石碑,再想想我们平时学习、生活里遇到点困难就犯怵,真是有点惭愧。“敢当”两个字,说的不就是面对挑战不躲闪、扛起责任的担当吗?这不光是为自己,也是为了守护身边重要的人和事,守护一种安稳。原来老祖宗的智慧这么朴素又这么深刻。我突然觉得,了解它、懂得它,然后把它讲给更多人听,特别是让同龄人知道这份“敢当”的勇气,是我们这代人该做的事。这趟淋成“落汤鸡”的旅程,值了!它让我找到了专业之外,一份沉甸甸的、值得去守护和传递的东西。
——敢当书院/淬炼商学院 毕梦茹
(供稿:敢当书院 撰稿: 秦奕涵 摄影:郭杨 李秀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