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科技学院大数据学院“溯光拾遗”社区赋能实践团于6月29日上午7:30在山东省烟台市莱阳市中瑞教育实践基地正式开启了第一天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实践团成员们将泰山科技学院大数据学院的“趣味编程体验课”从泰山脚下带到了“梨乡”莱阳,点燃了另一群孩子们的“飞天梦”。

晨光微露,筹备工作尽显温情
清晨,“溯光拾遗”社区赋能实践团的成员们迅速投入紧张筹备。编程教具与乐高礼盒有序摆放,精心打磨的课件和教学资料更为吸睛。为给孩子们带来精彩教学,前一晚备课的灯光亮到深夜,深入研究适合青少年的编程知识,把复杂的C语言概念拆解成易懂小模块,每个知识点都配以生动案例和简洁图示。还设计了编程小游戏、创意挑战等互动环节,激发孩子兴趣。
“昨晚大家加班修改课件,只为孩子更好接受。”实践团成员孔梦琪点开昨晚做好的课件,目光坚定又期待,希望孩子感受到编程的魅力。上课前,实践团成员张桠闻专注调试电脑,此次用离线版C语言编程软件,要保证在数量不足的旧电脑上顺畅运行。虽部分孩子两人共用一台,但大家热情不减,积极迎接这场科技盛宴。

课堂之上,梦想与代码交织
上午9点,随着20余名青少年陆续就座,教室里的气氛瞬间活跃起来。“溯光拾遗”社区赋能实践团的成员们迅速进入角色,成为孩子们探索代码世界的领路人。 面对这群初学者,成员张桠闻的教学策略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从基础概念讲起,耐心演示,并设计了循序渐进的实践任务。“溯光拾遗”社区赋能实践团的成员们敏锐地观察着每位学生的进度和反应,及时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鼓励。 在他们的引导下,孩子们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潜力。他们全程紧盯屏幕,手指在键盘上尝试敲击,时而因遇到难题而皱眉思考,时而又在成员们的点拨下成功运行程序,露出兴奋的笑容。
实践环节更是精彩纷呈。他们鼓励孩子们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一位男孩在成员盖俊宇的指导下,成功运用C语言的图形函数在屏幕上绘制出绚丽的彩虹图案;另一位学生在成员张玉伟的启发下,尝试编写了一段能发出简单旋律的程序;还有几个孩子在“溯光拾遗”社区赋能实践团成员们的引导下组成小组,通过协作初步“拼装”出一个声拟机器人的轮廓。“溯光拾遗”社区赋能实践团的成员们穿梭在座位间,为每一个小成就喝彩,为每一次尝试加油。




离别之际,证书与礼物承载期许
临近中午,课程即将结束,但孩子们的热情却丝毫未减。“溯光拾遗”社区赋能实践团的成员们为每位孩子准备了证书和礼物,一个小男孩紧紧抱着证书和礼物,走到成员们面前,开心地说道:“老师,这是我收到过最好的礼物,证书我会好好保存,我以后也要像你们一样,用知识帮助别人。”
返程的车上,“溯光拾遗”社区赋能实践团的成员们翻看着手机里孩子们拿到礼物时的照片,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张桠闻感慨地说:“看到他们这么开心,这么喜欢编程,我们所有的辛苦都值得。”这些证书和礼物不仅仅是对孩子们努力的认可,更是对他们未来探索编程世界的鼓励与期许。


科技赋能,照亮乡村未来之路
“溯光拾遗”社区赋能实践团在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里,成员们是绝对的核心驱动力。他们不仅成功克服了硬件设备不足、老旧的核心困难(通过技术优化、分组策略),更以专业的教学素养和饱满的热情,为莱阳的青少年打开了一扇接触编程、了解科技的大门。 “溯光拾遗”社区赋能实践团的成员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科技赋能”的理念,他们相信,由自己亲手点燃的这份对科技的兴趣,将照亮孩子们探索未来的道路,助力他们在更广阔的天地中成长。

(供稿:“溯光拾遗”社区赋能实践团 撰稿:孔梦琪 苏宇赜 摄影:李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