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满资讯速递

【三下乡】瞧,我在村里建的泰山豆腐“影视基地”|“东岳豆赋乡”乡村振兴实践团的装修日记

发布时间:2025-06-30    作者:    点击数:

6月30日,泰山科技学院“东岳豆赋乡”乡村振兴实践团来到了位于泰安市黄前镇的西麻塔村(泰山豆腐村),联合泰山豆腐文化博物馆,在西麻塔村落地泰山豆腐“影视基地”。这座融合“前赏后拍”模式的文化空间,正以非遗观赏、工艺体验、场景打卡三位一体的创新形态,为泰安美食文化传承锚定全新坐标。

石磨苏醒:岁月肌理中的文化解码

踏入泰山豆腐非遗馆后院,直径两米的青石磨盘静卧尘埃,沟壑间沉淀着百年豆腐工艺的密码。实践团成员胡永红(敢当书院/大数据学院)手持竹扫把,弓身清扫墙面苔痕时,石磨盘在阳光下折射出温润的光泽;赵凤钏(敢当书院/大数据学院)紧随其后,用浸着豆香的抹布擦拭磨齿间的积尘,“你看这磨纹,像不像老匠人掌心的茧?”两人配合间,尘埃落定处,石磨盘逐渐显露出“豆腐之母”的古朴神韵。

木作新生:传统工具的现代转译

树荫下,褚洪硕(汶阳书院/智能工程学院)正挥锯切割榆木段,木屑如蝶纷飞。单脚踩住木料的他,每一次拉锯都精准丈量着传统与现代的距离。王小刚馆长(泰山豆腐制作技艺市级传承人)接过锯好的木段,以铁丝固定成过滤豆渣的豆腐架,新砍的木柴与晾晒的手工豆腐布在檐下相映。当传统榫卯工艺化作泰山豆腐“影视基地”的拍摄道具,老手艺便有了会说话的载体。

笔墨赋魂:诗画墙面上的豆香氤氲

午后的阳光为墙面刷上暖调,高铭泽(育英书院/智能工程学院)以滚筒蘸取棕色颜料,在柱壁铺展古木底色。郑馨雅(海右书院/大数据学院)则饱蘸徽墨,在新刷的墙面上挥就“卤水点就白玉脂,石磨转出琥珀光”的豆腐诗。墨香与尚未散去的油漆味交融,当毛笔字的遒劲遇上石磨的粗粝,非遗文化便有了可触摸的诗意。

场景落成:从工具陈列到活态传承

外部装修已经完成,豆腐“家居”正式入库,拉风箱、压豆腐模具、水缸、劈柴、豆腐架子逐一入场,张张福字贴于其上,也寓意豆腐“兜福”。实践团成员们倚着石磨盘稍作休憩,但当他们抬眼望向焕然一新的场景,斑驳的石磨与规整的木架相映成趣,书法墙与传统器具相得益彰,咸涩的汗水仿佛也酿成了醇厚的豆香。

如今,前院书院角墨香与豆香交融,成为游客探寻非遗文化的热门打卡地;后院泰山豆腐“影视基地”以沉浸式体验,让传统豆腐制作技艺“活”了起来。实践团成员历时两天匠心改造,成功激活非遗馆场域。在书院文化赋能下,这座豆腐小山村也在一点点变得不一样。后续,团队将联合泰山豆腐村老工匠,在此拍摄《泰山石磨豆腐技艺》高清纪录片。共同见证泰安本土美食文化泰山豆腐制作技艺的全新绽放,敬请期待!

装修日记(节选)

我今天成为了刷漆师傅,也被朋友们赋予了“泰科小小粉刷匠”的称号,这也是我第一次去拿着刷子刷漆,也成功地从刚开始手忙脚乱变成了后面的沉稳刷墙。这份工作不是那么轻松,但同时也让我学会了又一门技能。

——高铭泽(育英书院/智能工程学院)

时间已然来到三下乡的第二天,我虽负责拍摄,却也深度参与泰山豆腐“影视基地”搭建。擦拭墙面时,抹布上印出的一块块的黑手印,也抵挡不住大家的热情。镜头下伙伴们认真劳作的模样,一滴滴汗水、一次次协作,都是珍贵素材。这一天,我不仅见证了泰山豆腐“影视基地”的焕新,更感受到团队的力量,也为后续剪辑积累了满是温度的影像记忆。

——黑子洋(五汶书院/大数据学院)

看到我们需要搭建的场地后,一上来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很大的石墨、一棵树和一个灶台。这里就是我们需要搭建的泰山豆腐“影视基地”吗?这怎么搭建?后来王小刚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些制作豆腐的“老”工具,还给我们说了他的想法,这为我们搭建基地提供了宝贵的点子。在搭建的过程中也学会了如何制作豆腐,小小的一块白豆腐也蕴含着大大的学问:“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韩茹(新言书院/淬炼商学院)

(供稿:东岳书院  撰稿:张春燕  摄影:赵奕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