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风掠过范镇社区的檐角,轻轻翻开《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扉页。那些印在纸上的条文,如一颗沉睡的种子,此刻正随着“明法笃行、青盾护航”实践团的脚步,在党群服务中心的庭院里苏醒。
权利的边界如何划定?成长的铠甲怎样锻造?7月3日,“明法笃行,青盾护航”实践团,为郑家寨子村带来了一场以“普法宣讲+互动体验”为载体的法治实践。这场实践给出的答案,藏在树荫下的宣讲里,浸在旋律跳动的歌声中,融在游戏互动的思辨间,更写在孩子们敲击法锤时笃定的眼神里。它让“保护”二字不再是抽象的承诺,而是成为每一个人可触摸、可践行的生活准则。


法条“立”起:宣讲台成为权利坐标
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树荫下,临时“宣讲角”早已吸引了家长和孩子们的目光。他们纷纷聚集于此,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好奇与兴奋。实践团成员王宏琪将《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法条的生硬表述转化为具体的生活场景。当“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辍学”的原则被拆解为“课本与课堂的不可剥夺”,穿校服的少年们眼中泛起认知的光亮;当“个人信息不受侵犯”被解读为“日记与信件的边界”,家长们下意识地调整了坐姿。阳光穿过叶隙在传单上投下晃动的光斑,为上面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条文镀上了一层不可撼动的庄严光晕。


歌声“传”来:旋律里跳动法治脉搏
法律的灯塔,指引着方向,那是正义的光芒,驱散黑暗。
队员们唱起自己创作的《未来之光》,旋律化作法条的另一种语言,巧妙地将“正义的光芒”与“权利不受侵犯”的宣讲内容融为一体。围观的孩子们也随之轻声哼唱,将“法律是底线也是盾牌”的核心理念,以最质朴而自然的方式深深植入人心。此刻,旋律不再是简单的娱乐,而是成为法治精神的载体,在街巷间流转,让抽象的权利意识转化为可感知的情感共鸣。

游戏“启”智:互动中构建规则认知
社区广场的“普法游戏集市”,本质是一场沉浸式的权利教育。“权利转转乐”的指针每一次定格,都是对“受保护权”的具象化解读;“法治扭蛋机”弹出的纸条,将“如何应对欺凌”“怎样保护隐私”等实用指引,转化为可触摸的行动方案;“九宫格飞盘”落地的格子,对应着不同情境下的法律边界,家长们在当“裁判”的过程中,也悄然更新着对“家庭教育不得体罚”等条款的认知。
“维权盲盒”前的讨论最具深意:家长们围绕“校园冲突的法律应对”展开思辨,队员们则适时引入“正当防卫”与“侵权责任”的边界。这场看似轻松的互动,实则在搭建一套完整的规则认知体系——当孩子们为“是否可以私拆他人信件”争论时,法治精神已在他们心中完成了一次无声的启蒙。


法锤“落”定:少年断案中生长权利自觉
社区门口的彩色易拉宝,成了检验法治认知的实践场。孩子们手握迷你法锤,对“同学起侮辱性绰号”“家长私拆信件”“校园欺凌”等场景进行评判时,展现的是对权利边界的初步把握。“这是对人格的侵犯”“隐私不容侵犯”,这些从孩童们口中说出的判断,虽稚嫩却精准,恰是权利意识生根的证明。
此刻,法锤的起落已超越游戏本身,成为少年们构建正义观的仪式,更是孩子们内心对法治精神的认同与坚守。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在法槌敲落声中内化为自觉的价值判断。
七月的风轻轻翻动《未成年人保护法》,法律条文已在社区扎下根系:孩子手中的奖品是萌发的新芽,家长衣兜的传单是延展的须根,而认知的微光则是输送的养分。当“保护”化作法锤声响与歌声共振,法治便嵌入了生活褶皱。

这场“三下乡”实践的深意,正藏在“明法笃行、青盾护航”实践团青年志愿者们的双重蜕变中:当他们将法条拆解成树荫下的絮语、歌谣里的平仄、游戏中的思辨,不仅是在社区的土壤里埋下了法治的根系,自身也完成了从课堂“知法者”到社区“弘法者”的进化。
在这段围绕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实践进程里,那些在黄昏时分与孩童探讨日记边界的片段,以及在清晨时刻和家长一同重塑教育认知的瞬间,皆是知识于实践中裂变的点点星火。志愿者们渐渐懂得,三下乡不是单向的知识倾注,而是以专业为种、对话为壤,在守护未成年人权益过程中,使青年担当扎根于法治文明,实现法治精神的双向觉醒与传递。他们躬身实践的身影,宛如檐角铜铃,在传递法律清音的同时,更使每位志愿者化作法治长河中承续微光的涟漪,于时代坐标里长成守护正义的参天木。
(供稿:行政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