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豆腐“影视基地”顺利落成,一场跟着老手艺人学做豆腐的趣味之旅就此启程。7月4日,“东岳豆赋乡”乡村振兴实践团的成员齐聚泰山豆腐“影视基地”,利用亲手搭建的场地与设备,向泰山豆腐制作老匠人杨平昌、张付梅拜师学艺,探究泰山豆腐美味可口的秘诀。同时,联合泰山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推广泰山“豆福干”文创美食,凭借互联网的传播优势,让这份传统美味走进更多食客的生活。


早晨的阳光洒满院落,浸润一夜、颗颗饱满的黄豆弥漫着清新的豆香。褚洪硕(汶阳书院/智能工程学院)手握磨盘的扶手,在杨爷爷耐心指导下,在黄豆倒入石磨后,按逆时针方向用力推动石磨。“娃,水不够了,添点水。”“慢点,水多啦!”杨爷爷急切的话语中透着慈爱,将磨豆的每一步细节细心传授,生怕实践团的成员学不会。随着石磨“嗡嗡”的低吟,洁白的浆液如涓涓细流般自磨缝间流出,豆粒在研磨中蜕变成质地醇厚的生豆浆,滴滴答答的落在盆中。


历经数度研磨,生豆浆翻身一变,成为极致细腻的琼浆。在张奶奶悉心指点下,过滤工序如期进行。实践团此前亲手搭建的豆渣过滤架派上了关键用场,吕继源(育英书院/大数据学院)将桶中的浆液,缓缓倒入滤网。浆液在滤布上不断滚动、迸溅,雪白的豆浆如小溪般从滤网流淌进缸中,而滤网中的豆渣,也渐渐累积成团。



在锅炉旁,褚洪硕拉动风箱,吕继源将过筛后的豆汁倒入锅中。随着炉火渐旺,豆浆开始翻滚蒸腾,浓郁的豆香顷刻盈满整个院落。冀宛欣(敢当书院/大数据学院)将镜头对准这热气弥漫的场景,锅中豆浆沸腾的生动景象直观地呈现在众多网友眼前,引得观众赞叹连连。豆浆煮透后,成员们迅速将滚烫的豆浆舀入木桶,张奶奶则均匀地撒入食用石膏粉。静置许久,桶中的豆浆凝絮初成。成员们铺上细布,将豆浆倒入模具,压上重物,等待豆腐成型。


此前,实践团联合泰山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推出了泰山“豆福干”文创美食。充分借助互联网传播优势为产品赋能,不断提升附加值。直播时,冀宛欣细致地向网友们介绍产品,还针对配料构成、营养成分等展开详细讲解。直播间的用户们对这款既美味健康又蕴含文化韵味的产品兴趣浓厚,纷纷留言想要下单品尝。就这样,原本普普通通的豆腐,摇身一变成为能带动千家万户增收致富的好产品。
“东岳豆赋乡”乡村振兴实践团以行动践行初心,与前期走进黄前镇麻塔幼儿园开展“一块豆腐里的红色故事”研学课堂相结合,今日从泰山豆腐制作老匠人手中接过传承的接力棒,在石磨缓缓转动的韵律中,完成“老青小”三代人对泰山豆腐制作技艺的薪火相传,加之互联网的传播优势,让泰山豆腐走出泰安城,打造泰山豆腐经济优势。有了年轻人加入,泰山豆腐这门老手艺焕发了新生机,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
豆腐物语:
作为拍摄人员,我目睹了实践团成员们学习制作豆腐的全过程,尽管大家操作生疏,磨豆浆的时候都溅到裤腿上了,可没人抱怨,大家脸上满是兴奋。在拍摄中,我捕捉到成员们或专注、或笨拙、或欣喜的瞬间,这些画面鲜活而真实,也明白了实践的意义,不仅在于技艺的传承,更在于团队的团结与成长。
——朱彤(海右书院/行政管理学院)
随着石磨的吱呀声,乳白的豆浆汩汩流出。磨好的豆浆转入大铁锅,搭配着传统风箱,一推一拉间,柴火熊熊燃烧,豆香在热气中愈发浓郁。守在锅旁,密切关注着火候,适时撇去浮沫,直到豆浆翻滚沸腾。在这场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实践中,不仅传承了古老的豆腐制作工艺,也通过直播让更多人领略到传统美食的魅力。
——褚洪硕(汶阳书院/智能工程学院)
(供稿:东岳书院 撰稿:刘忠徽 摄影:朱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