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满资讯速递

【三下乡】“轻码快服”启建:数字技术赋能智慧社区新生态,助力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升级

发布时间:2025-07-05    作者:    点击数:

7月5日,暑气尚未蒸腾,“云上社区”云翼赋能实践团来到了上高街道学苑社区。实践团成员手中捧着的不仅是一叠叠崭新的证件照,更怀揣着用数字技术点亮社区生活的热忱。一场由“云上社区”实践团与上高街道学苑社区联合发起的“e码轻松办”智慧社区建设,正从这里启程。

光影里的承诺:一纸照片载温情

“李主任您好,这是前天志愿活动给居民们拍的照片,按居民要求的背景和尺寸洗印好了,您瞧瞧是否满意?”实践团志愿者周晓宇(大数据学院/汶阳书院)双手递过封装精致的照片袋,封口处还细心贴着印有每位居民的姓名和电话号码的贴纸。两天前,实践团在社区开展的“用镜头定格美好——公益证件照拍摄”活动仍历历在目,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忙碌的上班族以及即将步入校园的小朋友免费拍摄并精修证件照,解决了大家“拍证件照难、修图更难”的小烦恼。

李主任透过塑封膜能看见照片里的居民们:退休教师王大爷的中山装领口笔挺,常年在外奔波的外卖小哥捋顺了微乱的头发,扎着蝴蝶结的小姑娘眼睛里映着镜头的光。“你们这服务真是做到心坎上了!”李主任的话语里满是感激。

方寸间的蓝图:围坐共话智慧篇

上午十点,上高街道学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会议室里,实践团成员与社区工作人员围坐一桌。桌上摊开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着居民日常办事的痛点:“独居老人生活上的各种不便”、“居民诉求的处理进度不直观”、“社区通知总有人没看到”……一场关于“e码轻松办”功能设计的头脑风暴,在茶香袅袅中热烈展开。

窗外的阳光斜斜照进会议室,几个小时的讨论里,“社区政务轻松办”“居民—社区—网格员三级平台”“公益活动报名”等功能被一一提出、筛选并细化,最终形成一张清晰的功能蓝图。冯瑞玉老师合上笔记本,指尖在封面轻轻一点:“这‘小程序’不是冷冰冰的程序,是连接社区和居民的‘连心桥’,咱们一定把它打造成大家用着顺手、想着暖心的好工具。”

街巷中的回声:俯身细听民之需

午后的社区,暑气渐盛,实践团的成员们分成几组,带着问卷和纸笔,走进社区。他们穿梭在楼栋之间。在老年人活动中心,几位正在打乒乓球的老人停下动作,围住了实践团成员。“你们的小程序能给我们带来些兴趣课程吗,我们还想再学点东西。”成员们热情回应着居民提出的问题,并快速做好了记录,随后成员们将购买的便民生活用品送给参与调研的居民。

走到3号楼前,正在遛狗的大爷拉住成员的手:“我家孩子在外地,平时就我一个人在家,你们的志愿者能多来和我说说话吗?”成员们认真记下需求,同时脑中飞快构思出志愿交心谈的模块雏形。

在二楼的活动室,“盛世年华”走秀队正在排练中,志愿者在休息间隙对走秀队的成员们进行了交谈。“我们可以在你们的小程序上进行活动预约吗?”“可以提供给我们更大的平台吗?”阿姨们眼中充满了对更大舞台的渴望。通过短暂的交心,志愿者了解到阿姨们排练的节目常在社区中表演,但缺少专业老师的指导和外出表演的机会,决定为阿姨们在小程序中开设专区预约指导老师辅导并提供演出场所。

实践团的问卷已经写满了厚厚一沓。回到学校办公室,大家围坐在一起整理信息。“有位独居老人希望加‘紧急呼叫’功能,扫码就能联系社区网格员;收集到问题……”时晨曦(大数据学院/五汶书院)翻着问卷,语气里满是收获的喜悦,“这些来自居民的声音,是小程序最该有的底色。”

星夜里的打磨:一码焕新待花开

傍晚,实践团成员们在学校办公室里依然忙碌着,根据白天的调研结果,他们正在对“轻码快服”小程序的功能进行细化调整。电脑屏幕的光映在他们专注的脸上,每一个细节的打磨,都藏着对居民需求的尊重。

这场由青春力量与社区温情共同浇灌的“小程序”之花,正积蓄着绽放的力量。志愿者王思雨(大数据学院/敢当书院)表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当居民们举起手机,轻轻一扫,便捷与温暖便会如这夏夜的风一般,悄然涌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在数字时代的阳光下,焕发崭新的生机。”

(供稿:大数据学院  撰稿:孟翔宇 周晓宇  摄影:司子若 王思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