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风雨竞速,实践第四日:三下乡艺术实践侧记
6月29日,泰山科技学院社会实践服务队来到了位于泰安市泰山区白马石村,在三下乡征程的第四个清晨,薪火“乡”传乡村振兴实践团的成员们怀揣着炽热的心,以昂扬的姿态在泰安市白马石村开启了新一天的实践活动。


晨光透过玻璃窗洒进房间,成员们匆匆咽下最后一口早餐,便迅速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潮湿的地面上还残留着暴雨侵袭的痕迹,成员们拿起粉笔填补墙绘,在地面上用利落的线条让原本模糊的轮廓重新变得清晰。为呼应白马石的历史底蕴,他又用笔在旁边画了一棵石榴,这饱满的果实,暗喻着文化传承的生生不息。
然而正当众人准备调配颜料时,铅灰色的云层突然压得极低。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砸在刚完成的轮廓上,粉笔线条迅速晕染成模糊的色块。成员们看着心血再次付诸东流,有人懊恼地捶了下膝盖,有人却迅速收拾起工具:“走!室内创作时间到!”

为了在工坊内打造独具特色的植物拓印一角,成员们化身创意工匠,全身心投入装饰创作。三米长的素白麻布在地板上铺展,新鲜采摘的树叶与花瓣交相辉映。成员们或跪坐在地,将沾着染料的叶片轻轻按压在布面,木锤敲击声此起彼伏;或手持画笔,把天马行空的想象化作抽象图腾。随着颜料层层叠加,原本素净的麻布渐渐幻化成色彩斑斓的艺术长卷。

夕阳西沉,天际被染成浓稠的琥珀色,雨幕不知何时悄然收住了尾。当地面逐渐变干后,成员们再次鼓足士气,投入到了墙绘的收尾工作中。夜晚10点30分,手电筒的光束与头顶的灯照亮了成员们的“工作台”,颜料刷子与地面摩擦的沙沙声在黑夜中越发清晰。随着最后一笔颜料的落下,这幅承载着大家心血与坚持的地绘作品终于完美呈现。看着眼前的作品,所有人都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夜晚11点,团队迎来任务清单里最具挑战性的吊顶装饰工程。经过反复商讨,大家决定打破常规,采用纱幔与雨伞相结合的创意方案。想到完工后焕然一新的空间效果,成员们摩拳擦掌,准备迎接这场充满艺术感的挑战。当雪纺纱幔被缓缓吊起,顺着屋顶弧度自然垂落,油纸伞错落地分布在屋顶时,这份独属于建筑人的浪漫在这一刻宣告落地。



6月29日,就这样在忙碌与充实中悄然落幕。这一天,薪火“乡”传乡村振兴实践团的成员们在风雨与挑战中穿梭,在创意和协作里成长。从地绘的失而复得,到室内拓印的灵感迸发,再到吊顶装饰的巧思呈现,每一个瞬间都凝聚着大家的心血与热情。团队成员梅启轩表示:“来之前我真的没想到仅凭我们的力量可以把一间屋子建设成这样,在这几天的团队协作中,我收获了很强的成就感。”三下乡的故事仍在继续,而这片土地给予成员们的馈赠,早已融入每一幅作品、每一次尝试之中。

(供稿:建筑工程学院 撰稿:姚相涵 吕源 徐诺 摄影:陈宇航 梅启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