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第二日,白马石村拓片工坊里的青春与千年技艺对话
6月27日,泰山科技学院社会实践服务队来到了位于泰安市泰山区白马石村。乡村振兴是新时代的壮丽诗篇,薪火“乡”传乡村振兴实践团的成员们于泰安市白马石村的三下乡任务已经开展到第二日,“拓片工坊”的建设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当中。


在经历了一整天紧锣密鼓的劳作后,实践团的成员们已成功探索出了一条清晰明了的前路。今日清晨,在建设正式开始之前,指导老师达世安作为领队,带领成员们徒步走遍了村庄,切实感受白马石村的风土人情。这样的体验让成员们更直接的了解到村子的历史底蕴和生活气息,为后续“拓片工坊”的建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回到驻地后,成员们稍作休整,时针指向九点,便围坐在一起,召开了一场简短却高效的工作讨论会。达老师结合昨日的实践情况,明确了今日工作重点与方向,成员们各抒己见,积极分享自己的想法与建议,对工作计划进行了细致梳理和优化。

随后,成员们迅速投入到紧张有序的工作中,策划组进行“拓片工坊”初步定点环节,秉持环保理念为核心,深度挖掘废旧物品潜在价值。成员们将村民闲置的毛笔字画纳入墙柜装饰,用旧纸板做相框。同时,就窗帘杆的改在也在同步进行,打磨掉斑驳旧漆后,涂刷新的颜色。让每一件废旧物品都在“拓片工坊”中焕发新生。

午后,一场充满趣味的拓染学习之旅拉开帷幕。村委拓染小屋桌面整齐摆放着素白的棉布、古朴的石臼,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那碗浓郁如赤霞的红色染料——取自天然茜草和朱砂研磨调制,氤氲着古朴厚重的气息,仿佛在静静等待我们开启这场古老技艺与创意灵感交织的艺术探索。

大家先将一张质地绵韧的宣纸轻轻覆盖在刻有哪吒的石板上,手持细口喷壶呈扇形喷洒清水,水雾细密落下,宣纸在水分浸润下逐渐贴合石面。成员们,目光紧紧追随着老师手中的木锤,老师用木锤从中心向边缘耐心敲打,将纸与石之间的气泡悉数赶出,直到纸面平整如镜。静待片刻,待宣纸表面的水光转为哑光,呈现七八成干的状态时,老师率先示范:“拍色讲究‘轻起、重按、缓移’,手腕要稳,力度要匀。”


成员们学着将拓包浸入朱砂染料,在瓷碟边缘轻磕两下刮去多余颜料,随后将拓包垂直悬于纸面。随着手腕有节奏地起落,拓包与宣纸发出细密的“噗噗”声,鲜艳的朱砂红如同初升的朝霞,在纸面徐徐晕染开来。阳光下,让这位神话英雄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随着最后一笔收势,石板上的哪吒仿佛冲破次元壁,跃然纸上,既保留着传统拓染的古朴韵味,又因鲜艳的色彩与现代元素碰撞出别样活力。这些承载着神话传说的拓片作品,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成为了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交织的生动注脚。

与此同时,“拓片工坊”其他成员们正踮脚仰头,专注地擦拭着房屋的玻璃。他们手持蘸满清洁剂的抹布,仔细抹去玻璃表面的灰尘与污渍,动作娴熟而利落。两处场地虽相隔较远,却同样跃动着青春的热情——一边是传统技艺在笔尖绽放,一边是窗明几净映出振兴希望,共同编织着乡村振兴的多彩图景。
在这又一天的建设完成后,拓印工坊已初见雏形。虽然还未正式运营,但已经有几位“迫不及待”的研学者前来。工坊的前景在一片欢声笑语的和谐氛围中逐渐显现。

(供稿:建筑工程学院 撰稿:姚相涵 吕源 王盆道 摄影:张路畅 陈宇航)